豪爾博士對於「酵素營養學的原理」有如下的敘述。
「人類壽命與有機物潛在酵素的消耗度成反比。若能夠增加食物酵素的利用,即可遏止潛在酵素的減少。」
人類體內的潛在酵素不可能永遠不斷的製造出來,其消耗度(過量生產)會對生物的壽命造成極大的影響,但是若能夠藉著攝取食物由外鄂補充酵素,就可以遏止潛在酵素的減少。
當體內的代謝酵素無法順暢發揮作用時,就會產生病因。以往的觀念認為因為生病所以酵素才會減少。不過,今後的解釋將變成「因為酵素減少所以才會生病。
但是很多專家不認同「體內酵素的製造力有限」的說法。前面提及,要測定生命能量的酵素並不容易,再加上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會因狀況而改變,也會因為精神狀態而使體內產生變化。
例如承受極大的壓力或經過一段時間後,體內的「PH環境」會產生變化。酵素發揮作用的體內環境,分為酸性、中性、鹼性,依環境的不同,酵素活性也不同。
因此,事實上存在著許多會影響酵素活性的因子。豪爾博士除了提出大量的資料及證據外,也透過自己的治療經驗證明酵素營養學,備受註目。
人上了年紀後容易生病。年輕時就算稍微勉力而為,只要休息一個晚上,體力就能夠迅速復原。但是過了中年後,即使獲得足夠的睡眠,疲勞也不易消除。
一般人可能會認為「年輕時過勞,所以年老才會這麼衰弱」。的確如此,因為一生定量的酵素一日天量被消耗,就會變得不足。
要重視這個事實,不要過度酷便肉體。若忽略潛在酵素的過度消耗,則在必要時代謝酵素就無法充分發揮作用。
分類: 酵素
酵素的本質永遠是個謎嗎
目前已知「酵素是被蛋白質覆蓋的生命物質」,關於「為何會產生生命現象」這一點,長久以來一直是個謎。
但是現在已經逐漸了解,酵素的本質在於基因物質的實體,亦即一九四四年,美國的亞威裏發現稱為D N A的物質和酵素的本質相對應。
酵秦對於某種菌(例如大腸菌或雙歧乳桿菌)會依基因的決定輸 入特定的基因,,產生大量的「酵素製劑」。停留在菌中的酵素稱為菌體內酵素,通過菌的細胞膜而排出於外的則稱為菌體外酵素。
但光是如此仍無法完全了解酵素的本質,因為未能解答酵素的生命力到底從何而來。酵素具有生存在由基因描繪出設計圖的氨基酸內的力量。但是,這個生存的力量到底是是什麼,可能永遠都是個謎團。不過,就算是留下謎團,酵素具有驚人的力量,這是無庸置疑的。
豪爾博士並未將酵素當成化學物質,而將其視為人類必需養分之一加以研究,對臨床醫學極具貢獻。
酵素的大小為—毫米的百萬分之一
所有存在於地球上的生命體一定有酵素。酵素是由蛋白質所構成,而蛋白質是由20種氨基酸所構成。
存在於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擁有由4重殮基冓戈向基因D N A。這4種鹼基中,鳥糞票昤與胞嘧啶、腺票昤與胸腺嘧啶 2條鎖鏈問互相結合形成螺旋構造。D N A是鹼基化合物,亦即是磷酸與糖結合而成。4種鹼基排列的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氨基酸。氨基酸成為酵素的外殼,製造酵素的設計圖則是基因(D N A)。
書寫在基因內的密碼,決定製造酵素的氨基酸的排列順序。
酵素大小依種類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約為5,加毫微米。—毫微米是—mm的百萬分之一的長度,即使用顯微鏡也看不到。形狀為球狀,存在於D N A的構造上。
酵素的反應速度極快,為10的七次方—-二十次方倍,亦即具有產生加速反應(消化)的觸媒作用的速度為手工作業的100萬倍(10七次方倍)。
換書之,通常要花一千萬小時產生的反應,酵素只要花一小時,一分鐘就可以完成。
酵素的定義
大營養素是指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他命、礦物質和纖維這六種,再加上水,就成為七大營養素。
維他命是輔酶酵素的輔劑,也就是屬於酵素的孩子,身為父母的酵素卻未被納入七大營養素中,實在令人不解。
這是因為索姆納發表「酵素的本質是蛋白質」,扭曲了酵素的本質,再加上巴布柿金教授提出「酵素可以無限製造出來」的錯誤理論,使得正確的酵素研究正如豪爾博士所言「延遲了50年」。
酵素的本質不是蛋白質。的確,酵素有蛋白質圍繞,但這只是外殼而已.
眞正的酵素是以蛋白質為骨骼而存在的「生命力」。如果蛋白質是本質,那麼激素(荷爾蒙)也算是蛋白質了。
後來,確認酵素具有「在生物體內產生化學反應的觸媒」的作用。化學反應觸媒的概念,是1837年由瑞典的貝爾塞裏斯提出的。
「酵素是觸媒」的概念並沒有錯,但並不代表酵素所有的作用。因為酵素是活的,加熱到攝氏鵪度以上埒藐會死二。祈以它不能夠算是「純粹的觸媒」。
結論是,「酵素存在於酵母中,是以蛋白質為骨骼、具有觸媒作用的生命力」。
那麼,何謂「觸媒的作用」呢?
酵素會對某種特定物質產生作用,使其進行特定反應,這就是「酵素的特異性」。
我們每天會進食多次,食物的種類也各有不同,但是不論吃什麼,體內的酵素都會配合食物的性質來發揮作用。
吃飯的話,就會出現澱粉酶這種溶解主要成分澱粉的酵素。
澱粉酶發現葡萄糖相連時,會將其分解為澱粉,但卻無法分解纖維素。經口攝取蛋白質時,會出現蛋白酶這種將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的酵素。
攝取脂肪(脂質)時,則由脂肪酶發揮作用,將其分解為多元的乙醇和脂肪酸。
在人體內,酵素會配合食物的種類產生特異反應。數千種酵素各自進行不同的反應。
原則上,一個反應存在一個對應的酵素,數千種反應同時進行。
酵素會對特定的「受質」物質產生作用,進行特定的化學反應。它就是具有這種匱秀能力的「活觸媒」。
發現酵素之路
1752年,法國生理學家雷歐瑪發現塞在金屬管中的肉溶解了,但他不知道原因為何。
1785年,意大利的拉劄洛·斯帕朗采尼將肉片放入有洞的空金屬筒中餵食老鷹不久後取出金屬筒,發現裡面的肉溶解了。
但是他並不知道為什麼肉會溶解,因此持續數十年進行實驗。後來發現具有溶解肉的作用的物質,並將其命名為胃蛋白酶。他就是蛋白質分解酶的最初發現者。
1883年,法國的培安和培洛裏將磨碎麥芽的液體作用於澱粉,結果發現澱粉被分解,於是將這個分解澱粉的物質命名為Diastase -也就是現在所謂的澱粉酶。
菠來,Diastase在法國成為用來表示所有酵素的名稱。
1836年,德國盧萬大學教授休汪在進行胃液實驗中,發現胃液中存在著具有溶解肉的作用的物質,這個物質一旦遇熱就會失去作用,只有在強酸狀態下才會發揮作用。
這個在胃液中能夠溶解肉的物質,將其命名為胃蛋白酶,後來又陸續發現很多酵素。
只要少量的酵素就能夠對大量的物質產生作用,其反應是在水中會活化,在接近中性的嗽碹、攝氏37度左右時,反應最為活化(胃蛋白酶例外,在強酸下產生作用)。
「酵素」這個名稱的使用,始於十九世紀後牛,英文是 enzymeo在希臘文中,enzyme的意思是「在酵母中的東西」,這是1872年由居尼所提出的。
就算使用碾碎的酵母代替活酵母,仍然能夠讓酒精發酵,這是布夫納兄弟最早發現的,但是卻不知道酵素是由什麼東西構成的。
1926年,美國生物化學家索姆納(J. B.Sumner, 1887—1955 )成功的從刀豆中萃取出脲酶結晶。事實上,這個結晶是蛋白質。索姆納萃取出蛋白質分解酶胃蛋白酶,以及胰液的蛋白質分解酶胰蛋白酶,還有蛋白質結晶胰凝乳蛋白酶.
酵素的實體是蛋白質,1946年,索姆納和美國生物化學家諾思羅普(J. H。 Nortrop,1891- 1987 )因此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分享同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另一位得主是美國生物化學家、病毒學家斯坦利( W .M. Stanley, 1904;1971).
此外,蛋白質的分子是由一連串的氨基酸彩或溝巨大分子,分子量從一萬到數百萬,氨基酸的數目則從一百個到數萬個連結而成。
蛋白質是酵素的實體,但卻不是本質,只不過是酵素的骨骼而已。
「酵素是蛋白質」的錯誤想法,使得酵素營養學的研究遲遲未有進展。
索姆納認為「酵素是蛋白質」因而獲得諾貝爾獎,結果卻產生了「攝取蛋白質就可以攝取到酵素」的誤解。以此為基礎,其後的六大營養素中就沒有包括酵素在內了。
三大營養素沒有酵素就不能夠消化
代謝酵素不足,會危害健康,引發重大疾病。1930年,確認八十種代謝酵素的存在,到了1968年,發現一千三百種,而到目前為止,已知有幾千種代謝酵素。
總之,這些代謝酵素能夠使身體正常運作,抗老化並促使疾病或傷口早日痊癒。
要使代謝酵素順暢的發揮作用,就要正確消化、吸收食物中所含的養分,負責這項任務的是消化酵素群。在體內發揮作用的消化酵素很多,其中負責消化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代表性消化酵素,分別為蛋白酶、脂肪酶與澱粉酶。
枉體兩發揮作用的治化酵素群種類繁多,是由胰臟、肝臟等製造出來。而腸內細菌也會對酵素反應造成極大的影響。在此簡單說明酵素的具體作用。
食物經口進入體內後,利用由唾液分泌的a-澱粉酶消化酵素首先消化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開始進行消化作業。其次,邕食物到達胃後,胃蛋白酶和胃酸分工合作,,消化蛋白質。
三大營養素從口中進入到小腸為止,在各處藉著各種不同的消化酵素被分解、消化。
然後幾乎所有的養分都被分解、轉換為分子程度,由小腸的小孔吸收。
一般來說,補充營養是以三大營養素為主,也就是要攝取9種氨基酸、13種維他命、19種礦物質。在每天的飲食生活中能夠攝取到這些養分,才是理想的飲食.
由小腸吸收的養分透過血液,藉著與代謝酵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變成內臟、血液、骨骼,同時成為身體免疫力。這個過程稱為「新陳代謝」。人在一生中會以細胞分裂的形態不斷的進行這個作業。
能夠完成這些工作,就是藉著酵素作業員的幫忙。再好的養分,一旦缺乏酵素就無法發揮作用。亦即「酵秦是支援所有養分的物質」。
體內的「潛在酵素」與外部的「食物酵素」
在體內發揮作用的酵素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代謝酵素」,另一種是「消化酵素」。
「消化酵素」的作用就是幫助食物淆化。這個「消化酵素」以外的酵素,總稱為「代謝酵素」。負責讓腸道吸收的養分透過血管運送到各器官,轉換為熱量,進行生命活動,亦即進行這一連串的化學反應。
豪爾博士稱存在於體內的酵素為「潛在酵素」,而存在於生的食物中、由外部攝取的酵素稱為「食物酵素」。
前面提過,動植物等有生命的生物體內一定存在著酵素。換言之,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會從植物或動物那裡攝取「食物酵素」。人類為了維持生命,必須要藉助在體內製造潛在酵素「代謝酵素」、「消化酵素」的功能。藉著消化酵素的功能,活用消化、吸收養分,使得代謝酵素正常發揮作用,就能維持身體健康。
所有的器官、組織中,都存在著獨自運作的「代謝酵素」。根據調查報告顯示,光是在動脈中就發現%種不同的代謝酵素,而在心臟、腦、肺、腎臟等各處,也存在著不同作用的代謝酵素。
這些臟器中各自存在著數千種酵素,到底存在數目為多少,目前不得而知。
酵素各自進行自己的工作。例如蛋白酶消化酵素進行分解蛋白質的工作,s o D(超氧化歧化酶)代謝酵素進行去除活性氧的工作,各酵素群按照即定的責任分擔完成自己的工作。
亦即能否健康的活動,就要看這些代謝酵素群是否能夠確實的發揮作用。若能阻絕來自外界的妨害,體內充分製造出代謝酵素並順暢的使用,就能夠遠離疾病。
缺少酵素就無法存活
人類為了生存而吃食物。食物中所含的養分被吸收到體內後轉換為熱量。這個熱量可以成為展現行動時的能量,或擊退疾病時的免疫能量。補給這些養分,對我們的生命活動而雷是不可或缺的。
尤其是身體攝取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後,成為支持生命活動的主要能量。若以汽車來比喻,這些養分就相當於汽油。
汽車光靠汽油無法奔馳,而人體光靠養分也無法活動。我們的身體要將養分這些燃料(材料)遺參溝鋅、瀦化,才能夠展現活動。而負責在身體各處產生代謝活動中發揮催化作用(變換作用)、類似作業員的物質,就是「酵素」。「酵素」相當於汽車的電瓶。禽伃細分析攝入體內的食物養分,將必要的東西進行「同化(滑化、吸收)」,再配合各種行動進行「異化(能量轉化)」。
換言之,所謂「酵素」,就好像是「使生命活動順暢進行的亍的作業員」。因此,沒有酵素的存在,我們也無法存活。
對生物而雷,「酵素是維持生存活動的根源」。
生命活動的「代謝」,就是一連串的「同化(消化、吸收)」與「異化(能量的消耗、殘留物等的排泄)」活動,藉著「酵素」發揮作業員的作用,才能夠持續進行這些活動。
以蓋房子為例,「酵素」就相當於工人,要用水泥建造牆壁、在地面貼瓷磚、鋪地毯、隔間,同時也要埋水管、進行排水工程等。想要打造一個家園,擁有這些素材及技巧熟練的工人是很重要的。
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長年久住的房子,要做好防漏對策、重貼壁紙等,,需要經常修補,這時,材料和工人是必要的。材料就相當於身體的養分,利用這些養分重新擁有理想「生命」的,就是扮演工人角色的「酵素」。
什麽是酵素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酵素」是一種洗劑。也許是吧!不過在不久前洗劑中並沒有酵素。
昔日是以利用肥皀等鹼性物質來進行中和的洗劑為主流,若不大量使用,就無法去除汙垢。直到一九八七年,
某種牌子的洗劑中加入酵素,雖是少量,卻能夠有效去除汙垢,從此以後,大部分的洗劑中都含有酵素。
電視也大肆宣傳「合有酵素的洗劑具有強大威力」,因此讓很多人將酵素與洗劑聯想在一起。
以往是使用肥皀或界面活性劑(肥皀、洗劑的主要成分)來去除汙垢,但是加入酵素後,就能夠迅速、有效的去除汙垢,因此含有酵素的
洗劑瞬間流行。
那麼,難道酵素的特性只是去除汙垢而已嗎?
當然不只如此,當成洗劑只是酵素的一部分用途麗已。結論是,所謂酵素是本質上影響人類壽命唯一且最重要的養分。
很多人都認為壽命天註定。但事實上妳的壽命是命是掌握在酵素上。巧妙將酵素納入體內的人更能長壽。
四千年前的巴比倫帝國,位於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附近,也就是在2003年發生戰爭的伊拉克附近。當時沒有沙漠,是綠意盎然的地方。
據說巴比倫時代的人類平均壽命為二百歲,這是許多調查機構基於巴比倫時代的骨骸汁專出來的結果。如果這是事實,那麼為什麼他們能夠
如此長壽呢?答案是他們只吃含有酵素的食物。但為什麼只吃含有酵素的食物就能夠使壽命倍增呢?
答案稍後為各位揭曉,在此我要先說明的是,光吃沒有酵素的食物,壽命會減牛,甚至只有三分之一,這是根據最近的醫學研究得知的事實。
垃圾食品與致癌物質
「垃圾食品具有強烈的毒性,對身體不好,大量攝取會引發疾病。」這是以前的說法,最近則以科學方式說明其對人體產生的危害。
2002年五月,英國食品標準局(FSA)發表研究結果,說明「用油炸的的洋芋片、什錦果麥等穀物零食,含有大量致癌物質丙烯醯胺」.
實驗是,生的洋芋片不會產生丙烯醯胺,但是炸過的洋芋片中會出現丙烯醢胺。亦即用高溫油炸後,會產生致癌物質丙烯醯胺。
瑞典也進行相同的實驗,並於2002年四月公開發表相同的結果。
瑞典國家糧食局認為「一包洋芋片中所含的丙烯醯胺濃度為W H o標準的五百倍,速食店的炸薯條含有為標準一千倍的丙烯醯胺」 (英國接受這項發表,對內容進行檢討)。
丙烯醯胺具有強大的致癌性,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規定,在五階段中它是屬於第二葛,亦郭夥2—A級的致癌物質.
以洋芋片為代表,這類垃圾食品的特徵即多牛用油炸,除了丙烯醯胺以外,還含有其他一些致癌性物質。
為什麼東西一旦經過油炸就會產生致癌物質呢?關於這一點,目前無法完全了解,不過推測原因如下。
元兇是氧化的油(過氧化脂質)以及轉移型油。像油炸洋芋片等食品,從製作完成到食用為止,經過很長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油會氧化,因而直接接觸到「活性氧」與「自由基」之害。所以,氧化物會危害身體。
另一個原因是轉移型脂肪酸造成的弊端。轉移型是指非天然型(人工型)的油脂,會破壞細胞,十分可怕。人造奶油(乳瑪琳)中含有很多這種物質。其次,用油炸食物時,
也會出現這種脂肪酸。
氧化且含有轉移型油的食品,就是咬吸食品溝實體。陳這康,會出現丙烯醯胺也不足為奇。不只是丙烯醢胺,還發現到其他許多「食物與疾病的因果關系」。
因此,美國政府、醫療相關人員及國民都開始正視食物的重要性,認為預防疾病的對策,應該是將重點置於食物或食物中的養分(例如抗氧化物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