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日本是第一的醃漬菜發酵王國

世界上有很多發酵食品。只要讓有機物發酵,就能製造出黴菌、酵母、益菌等微生物。
日本常見的代表性發酵食品,包括味嚕、醬油、甜料酒、納豆、醃漬菜、清酒、甜酒、米醋、柴魚片、乾貨等。在全國各地都有醃漬菜的名產,種類繁多。
例如北海道的松前漬菜、秋田的合香、仙臺的長茄漬菜、栃木的小茄芥末漬菜、東京的稻種漬菜、日本北部的蕪菁漬菜、麫醃鹹鯽魚、醃雷魚、醃小鯛、米糠醃沙丁魚或河豚、京都的醃蕪菁、和歌山的醃鹹梅、奈良的糟醃甜醬菜、滋賀的醃鯽魚、四國的醋漬紅蕪菁、佐賀的松浦漬、宮崎的醃白蘿蔔、鹿兒島的醃白蘿蔔等,不勝枚舉。
據說醃漬菜種類多達六百種以上,堪稱世界第一的醃漬菜王國,同時,這也可能是日本號稱平均壽命世界第一的原因吧!
日本醃漬菜的特色,在於醃汁和醃床的種類豐富。世界各國的醃漬菜,多半是醋漬菜或葡萄酒漬菜,而日本卻有醬油、未過濾的酒或醬油、甜料酒、米醋、梅醋、清酒、燒酒等多種醃汁。另外,也存在著酒糟、甜料酒、米糠、麹、大豆醬油、芥末等各種固體狀的腌床。
幾乎所有的食材都能夠當成醃漬物的材料,種類多彩多姿。不論蔬菜、蕈類、肉、魚、海藻、花、野草等,只要是可以吃的東西,全都可以用來醃漬。
日本的醃漬醬菜又可分為醃料沒有直接受到微生物作用的「無發酵醬菜」,以及直接受到微生物作用的「發酵醬菜」兩種。前者是醋漬菜、葡萄酒漬菜、醬油漬菜、福神漬菜、醃鹹梅等。後者則以黃蘿蔔鹹菜等米糠漬菜、麹漬菜、蕪菁漬菜、發酵醃漬魚等為代表。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發酵與腐爛的不同

發酵食品和水相同,是長壽不可或缺的一大因素。攝取發酵食品能夠補強好的酵素。同時也可以補充有助拾消化的好養分。
發酵的相反詞就是「腐爛」。「發酵與腐爛」也可以說是表裡的現象。對人類而言,這個現象是否有利,和微生物有關,都是微生物以生產熱量為目的而進行的現象。
對人類來說,發酵是益菌使用有機物進行的行為,定義如下。
「酵母或細菌等微生物為了得到熱量而分解有機化合物,生成乙醇類、有機酸類、二氧化碳等的過程。狹義的說法是,微生物於不存在氧的狀態分解醣類得到熱量的過程。」
亦即能夠藉著好的微生物製造出對身體好的變化,就是發酵。
相反的,對人類而書,腐爛是害菌分解有機物的過程所產生的現象。辭典對腐爛的定義是:
「腐爛,就是有機物尤其是蛋白質被細菌分解,變成有害物質以及產生惡臭氣體的變化。」
發酵和腐爛依菌的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對身體來說,發酵會製造出好東西,腐爛會製造出毒物。不過,以微生物的觀點來看,兩者都是為了維持生存麗產生熱量的現象,沒有好壞價值之分。
掌管發酵的菌,主要是以下三種微生物。
1徽菌
2酵母
3其他的益菌(藻類或蕈類(擔子菌類)也會進行發酵)
進行發酵的盆菌代表,就是雙歧乳桿菌、乳酸球菌等乳酸菌。攝取容易繁殖雙歧乳桿菌的食物,腸內盆菌增加以分解食物,藉著酵素的作用成為好的養分,合成維他命類,,防止害菌增殖,同時抑制病原菌增殖,有助於維持健康。
如果攝取會增加害菌的食物,腸內害菌繁殖,產生腐敗現象,就會出現氨、硫化氫、引哚、糞臭素、酚、胺等有害物質,成為引起各種疾病的要因。所以,避免害菌增加,才是維持健康的秘訣。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長壽村都攝取發酵食品和水果與好水

除了生的食物外,還有酵素相當活躍、能夠幫助消化的食物,那就是發酵食品。
發酵過的食物比生的食物含有更多的酵素,容易消化,和生的食物同樣都是不可或缺的健康食品。
世界上活到百歲的人瑞並不少,他們多牟居住在長壽村,像日本山梨縣北都留郡上野原釘的櫚原,就是著名的長壽村。另外,琉球縣也是著名的長壽村。
而罕薩(巴基斯坦的北部)、中國巴馬、比爾卡邦巴、黑海和裏海之間的高加索地方等,都是舉世聞名的長壽村。
這些較多長壽者的地方,飲食內容十分完美。共通點就是攝取發酵食品,生產很多水果,同時也是出產好水的地區,能夠隨時攝取新鮮的蔬果。
這些都是與酵素有關的項目。是否能夠長壽,就在於能否藉由食物攝取酵素。
擁有好水,當然也是支持健康的重大要素。水和酵素也有關。水較少或缺乏水,會使酵素無法活動,有如死掉一樣。因此,越是好的水就越能活化酵素。
好水具有以下的特徵。
◆好水的特徵
◆接近中性的弱鹼性(PH值7.4-7.5)。
◆水分子束較小(越小越好)。
◆未檢測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無色透明。
◆沒有惡臭(無臭)。
◆微量存在各種礦物質。
◆有很多溶解氧。
這是一般所謂好水的條件(存在這種水的地方多半是高山上的泉水),這些好水具有溶媒的性質,能夠促進酵素活化。酵素是否活化,受到水極大的影響。好水是酵素活動的基礎。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淨化血液的「魔術油脂」

另一個促進健康的物質,就是「優質的油脂」。像海豹、海象及魚中,富含必需脂防酸中的a—亞麻酸(ω-3),人類攝取這種油,能夠獲得健康。
1930年代,首次了解到攝取油會出現局部荷爾蒙,對人體造成影響。不過,直到1970年代才眞正了解詳情。
影響之一是,深入研究前列腺素(由必需脂肪酸製造出來的類似荷爾蒙物質),而犖獲198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瑞典生物化學家柏格斯壯(S. K Bergstrom)、瑞典生理學家山繆森 ( B.I. Samuelsson)和英國醫學家範恩( J.R. Vane.)三位博士。「不論哪種油,都會釋出局部類似荷爾蒙物質,依內容的不同會影響健康」。除了前列腺素外,也發現到凝血黃素與無色三烯等。
範恩博士的同事,亦即瑞典的戴亞巴格博士認為,愛斯基摩人血液清澈的理由在於飲食,於是和愛斯基摩人一起生活了十年。博士持續調查「愛斯基摩人的飲食內容」,以及「攝取這些飲食後身體會產生何種狀態」。
結果發現愛斯基摩人完全沒有出血傾向或血栓症,血液十分乾淨.
血液清澈的原因,就在於海獸的油。從海獸的油中萃取出「二十碳五烯酸(E P 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 H A)」,兩者都是存在於植物浮遊生物中的「不飽和脂肪酸」脂質。
生吃含有E P A、D H A的青色魚或海獸(海豹、海象)的愛斯基摩人,血液始終保持清澈。
這些海獸吃了在海中生長的植物浮遊生物或海藻,尤其是海帶芽、紫菜、綠紫菜,還有以這些為食物的魚,形成完美的食物鏈。
E P A、D H A 等的a-亞麻酸油,不只是海獸,也大量存在拾沙丁魚、鯖魚、秋刀魚等青色魚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挪威因為「缺血性心臟病」造成的死亡率驟減,理由是,大戰中糧食缺乏的挪威人,不得不攝取沙丁魚、鯖魚、秋刀魚、鮮魚等。糧食不足結果卻使血液得到淨化,同時能夠預防心臟疾病,這的確是很諷刺的事情。後來,大家註意到了青魚,以及攝取海獸的愛斯基摩人。
結果發現愛斯基摩人因為大量攝取o I亞麻酸油(合有E P A、D H A),使得血液清澈,同時心臟、腦及其他部位也能夠保持正常的血液循環,所以能夠維持健康。
換書之,愛斯基摩人健康的秘訣,在於「攝取含有大量的酵素且對健康很好的油的食物」。
現在大家都知道,攝取a-亞麻酸優質的油對健康很好,而含有最多a—亞麻酸的油就是亞麻仁油。亞麻仁油中含有55%的o I亞麻酸,與青色魚的13%相比,含有率相當高,可當成生菜的調味醬使用。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愛斯基摩人吃發酵食品

愛斯基摩人不光是吃生肉,而且會將生肉放置在積雪中一陣子,幾天或幾個月後,即使肉有些腐爛也照吃不誤。並不是眞正的腐爛,而是屬於發酵狀態的肉。這種狀態的肉,蛋白質分解酵素增加,成為接近氨基酸的蛋白質,是容易消化的狀態。
而且脂肪分解酵素脂肪酶也增加,使肉變得更容易消化。即使是酵素較多的獸肉,愛斯基摩人也會使其保持在容易治化的狀態下食用,這種智慧令人佩服。
這些肉都是「自我消化(事前消化)」的肉,食用後,不需要利用體內酵素來進行消化。
如此以來,就算是光吃肉(並不是牛肉、豬肉,主要是海獸類),但因為容易消化,所以不會生病,反而能夠維持健康。當然,如果愛斯基摩人的飲食全都是加熱食物,就會背負著超短命民族的命運,種族難以存續。
無法攝取到蔬菜的愛斯基摩人,不得不採用其他能夠維生的秘訣,因此,能夠經常吃到蔬菜的我們,應該要過著以生鮮蔬果為主的飲食生活。
堪稱頂級發酵食品的海豹生肉或肝臟的確非常美味。洛巴特.A.巴特雷特在他的著書《The Karluk’s Last Voyage (卡拉克最後的航海)》中曹敘述.,「西伯利亞的愛斯基摩人吃的冷凍生魚或馴鹿非常好吃。」
愛斯基摩人能夠得到健康的理由,並不是因為他們吃肉,而是採用不會無端消耗自己體內酵素的吃肉方法。
愛斯基摩人吃的獸肉除了酵素外,也含有其他能夠促進健康的特別物質。我們不能說他們吃了即將腐爛的發酵肉而得到健康,而是裡面含有其他能夠促進健康的物質。(牛、豬、鷄等快要腐爛前的生肉,如果沒有長蟲,則比烤過或調理過的肉更容易消化,對健康有所幫助而且美味。不過,其酵素力量仍不及愛斯基摩人所吃的海獸那般強大。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愛基摩人健康的秘密

酵素除了存在於生鮮蔬果、種子、生海藻、生草中之外,在生的動物肉中也有。大量存在於獸肉和生魚肉中,亦即存在於所有的生物中。
我並不是鼓勵大家積極攝取生的獸肉,同樣都是肉,加熱過的肉比較不容易消化。只要沒有病原菌或原蟲(蛔蟲、縧蟲等),生魚片、生肉當然比煮熟的肉對身體更好。因為酵素是活的。
以攝取生獸肉為主食的民族中,愛斯基摩人最為著名。其居住在大西洋北部、格陵蘭島、北極、阿拉斯加、西伯利亞等地。格陵蘭島是終年冰雪覆蓋的極寒之 地。無法取得蔬菜的愛斯基摩人,必須以生的海豹、海象、馴鹿、麝牛、極地兔、北極熊、狐貍、雷鳥等的鳥肉、獸肉或魚肉為主食。
加拿大探險隊的成員,有如下的記錄。
「愛斯基摩人生吃獸肉,除了白熊外,也吃其他動物的臟。同時吃海象、馴鹿胃內的東西,,將肉貯藏在積雪中,即使在自我治化的狀態下照吃不誤。」
人類學家史提芳遜博士,因為在加拿大北部和愛斯基摩人共同生活七年,仔細觀察他們的生活而成為知名人物。博士在許多雜誌上刊載自己與愛斯基摩人一起生活的情況,並且一再強調愛斯基摩人身強體健,不會生病。
博士並不像其他探險家一樣吃自己帶去的糧食,而是持續過著與愛斯基摩人相同的飲食生活。從北極回國後,住院接受健康檢查,結果沒有發現任何病兆,非常健康。
除了史提芳遜博士外,也有很多人體驗與愛斯基摩人相同的生活,攝取相同的食物。他們持續多年攝取生的魚、肉、冷凍物(已經發酵過的食物)等生的食物。
結果,每個人都沒有生病,非常健康。比休普先生等人就說「每天都覺得很快樂」。
這些事實在在證明「生食偉大的力量」。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理想的健康食譜

人類一天吃三餐,三餐都必須要攝取含有酵素的食品。一般人只要過著以下的飲食生活,就能夠保持很好的健康狀態。
【早餐 水果和對身體好的茶。
【午餐 (主食)烤或蒸的甘藷或馬鈴薯。也可以吃煮芋頭,或選擇蕎麥食材。
(副食)含有豐富海藻的生菜沙拉(調味醬要使用亞麻仁油等優質的油。少量使用橄欖油、鹽、胡椒、醬油等)和對身體好的茶。
【點心 只吃水果(水果乾也是很好的點心)。
【晚餐 (主食)雜糧飯(加入莧菜等的雜糧飯)。
(副食)海藻生菜沙拉(調味醬和午餐相同)、煮蔬菜(用醬油調味)、味噌湯、醃漬菜、醋漬菜(海帶芽、小黃瓜等)、豆腐、一旦腐料理可以吃少量的魚、肉(可以調理,但最好生吃),並且喝對身體好的茶。
再三強調,酵素營養學的原則是三餐都要攝取水果或生菜沙拉」。秘訣是早餐只吃水果,午餐吃沙拉、藷類,只有晚餐吃飯。吃得過多時,可以半斷食法。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每個人都可以實踐的最佳食養生法

無法完全轉化為氨基酸的蛋白質中的浮遊分子,會引起各種疾病。
例如為了分解、潸化、吸收蛋白質,要經過一些過程及數種治化酵素發揮作用,因此攝取過多的蛋白質,會對身體造成極大的負擔。
含有食物酵素的小麥和使用米糠萃取出的麫菌所製造的酵素食品(眞菌性蛋白酶),其在PH環境中的活動與微生物(中性細菌性蛋白酶)截然不同。
眞菌性蛋白酶在PH值3的酸性環境中,表現出較高的活動數值,因此適合胃的內部等酸性環境。
相反的,微生物(中性細菌性蛋白酶)則適合在中性–鹼性的環境,亦即在小腸中進子宮乜阼甩(PH環境會因個人的體質、時期、精神狀況等而產生變化)。
酵素不僅因種類的不同,同時也會配合PH環境而產生變化,所以,不只針對某一處,而要在數處的過程中補充活動的食物酵素,這才是理想的做法。
結論是,要過著以生鮮蔬果為主的飲食生活,巧妙攝取發酵食品。外食機會多、很難改善飲食生活的人,要積極攝取酵素營養食品。
最重要的是,要享受含有酵素的「生的飲食」之樂,利用各種方法攝取新鮮的的蔬菜、水果、發酵食品以及酵素營養食品。
酵素營養學強調的「食物酵素概念」,是考慮到人類原點的合理健康法,也是任何人都可以實踐的食養生法。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重新評估酵素寶庫水果的價值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亞朗·瓦卡博士說:
「古代人類的耝先既不是肉食也不是草食,更不是雜食主義,他們以水果為主食。」
很多人認為水果中含有很多對身體不好的果糖,因此對水果敬而遠之。但這是一大誤解。沒有比水果含有更多酵素的食物了。
以下說明食用水果的好處。
水果的優點
◆容易消化(麵包、米、肉、魚、乳製品等濃縮食品會在胃內停留—個半……4個小時,但水果只要20分鐘就能夠被治化)。
◆優質的糖分(果糖如30%、葡萄糖如30%、蔗糖如30%)能夠產生最好的熱量,成為運動的營養來源。
◆水果中所含的果糖,可以讓胰島素完全不必分泌出來,因此能夠避免罹患糖尿病
◆水果70%-90%是優質水分。
◆水果的水分中存在各種礦物質,是最優良的礦物質補給品。
◆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
◆生鮮水果中含有豐富的酵素(酵素=生命力)。
◆含有豐富的纖維(消除便秘)。
◆含有少量優質脂肪酸(1%左右。酪梨則有5%)。
◆含有少量的氨基酸(蛋白質分解型,能夠順暢吸收)。
◆將身體的PH值調整為弱鹼性。
◆含有所有必需的養分。
◆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植物的色素輿香氣),具有抗氧化作用。
◆早餐只吃水果,能促進身體排出有害毒素。
◆低熱量,就算吃太多也不會發胖。、
◆多半為香氣四盆、好吃的水果。
水果幾乎零缺點。剛開始吃的時候,也許感覺比較冰冷,但這種感覺很快就消失了。

發佈日期: 發佈留言

鎂優於鈣

想要預防疾病並得到長壽,就要捨棄過熱的飲食,採取以生食(尤其是生鮮蔬果)為主的飲食生活,不要浪費一生只有定量的酵素
在此說明「酵素與鎂的關系」。
酵素較多的食物,亦即生鮮蔬果、海藻中含有很多鎂,大量使用酵素時需要鎂。
消耗酵素的具體例子,就是過度攝取甜食、加熱調理的肉、魚、蛋、氧化的油(尤其是零食等)、亞油酸、飽和脂肪酸,以及過量抽淤、喝酒、攝取充滿添加物的食品及壓力積存等。
這些生活形態會大量的浪費消化酵素,使得潛在酵素不斷減少。同時,細胞內的礦物質,尤其鎂的消耗量增加。鎂是酵素最好的輔劑,與酵素合為一體忙碌的工作。
如果鎂因為消化活動而大量消耗,則細胞內會大量釋出鎂。細胞內的鎂減少時,原本不能從細胞外進入細胞內的鈣會趁虛而入,使得細胞內的鈣量過多。這時,細胞非常緊張,會引起痙攣或收縮。
這種緊張會產生各種疼痛,在肌肉方面會出現肌肉痛、小腿肚抽筋、肩膀酸痛、關節炎,在心臟方面會出現狹心症、頻脈、心律不整,在子宮方面會出現肌瘤、生理不順、內膜症,在支氣管方面會出現支氣管炎、支氣管氣喘,在動脈方面會出現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心肌梗塞,在神經方面會出現精神異常、學習力減退、腦中風、偏頭痛。此外,還有淨腫、蛀牙、骨質疏松症、結石等各種症狀。反過來說,這些症狀都是因為缺乏生鮮蔬菜、水果及海藻造成的。
鎂的研究從1930年代開始,後來熱潮消退,直到1990年代開始再度盛行,現在仍是熱門話題之一,這就說明對人體而書鎂比鈣更重要。
當然,鈣和鎂都是非常重要的礦物質,所有的礦物質都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是鎂是必須要經常攝取的重要礦物質之一。然而,長期以來大家都忘了它的存在,只註意到「要攝取鈣」。
以前,人們總是認為「攝取鈣就能得到睫棗」。近年來,隨著礦物質研究的進步,終於知道「鎂和鈣要等量,甚至要比鈣存在更多,否則無法製造骨骼」。
鎂是幾乎存在於細胞內部的礦物質,與細胞外的鎂比率應該是4比—。反之,鈣幾乎是存在於細胞外的礦物質,外部與內部的存在比率為一千萬比一。
當體內的酵素需求增多時,成為其輔劑的鎂的需求也會增多,大量使用體內酵素,會導致鎂缺乏,成為各種疾病(尤其是各種疼痛:心臟和呼吸系統疾病、、神經系統婦科方面的疾病)的原因。當綑胞內的鎂減少時,鈣就進入細胞內。
細胞內缺乏鎂,幾乎都是因為不良的飲食導致消化酵素過度浪費所致。反之,只要攝取富含酵素的食物(尤其是生鮮蔬果),就能夠得到健康。